在四川,去年底又有70名农业科技人员获评高级职称,新春之际他们又以喜悦的心情和最佳的精神状态投身于农业科技事业。职称工作为农业科技人员创造了良好环境,为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提供了科技支持,使四川省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达40.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
四川农村人才结构多年存在两大问题,一是高中级职称人员少;二是农技人员老龄化,特别是一线技术人员老化。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农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省人事部门为解决这两大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职称工作搞得好,就能使农业科技人员安心于第一线;搞得不好,就可能使人才流失。四川鼓励长期深入农业第一线的科技人员,优先为每年累计有2/3以上时间在农业第一线从事农业科技服务并作出突出贡献的农业科技人员,评聘农业技术职务。
四川全省的农业科技人员有80%分布在各个县,全省的农业技术推广靠的就是这个80%,通过评聘职称这80%的人感到更有奔头了,这一举措有效地稳定了全省大多数的基层农业技术队伍,也使一线农技人员队伍老龄化状况开始改变。
促使城里的农技推广队伍到农业第一线去,是四川职称评定又一激励导向。对省、地农业推广机构到农村第一线搞技术承包,签订承包合同,从事农业技术工作一年以上的科技人员,优先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在评审中把他们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承包的业绩、效益,作为评价专业技术水平的重要依据。成都市农科所的张汝全,长期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培育、推广油菜新品种,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农民增加收入4亿元。根据这项成果,他被破格晋升为高级农艺师。近两年,全省已有83名在农技推广承包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农技人员通过国家审定,被聘任为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职称工作激活了一线农业科技队伍,这些年四川农业科研院所和各级农业部门到第一线从事科技服务和科技承包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每年都多达几万人次。
怎么解决高中级职称人员少的问题呢?四川在职称评聘中注意符合农村人才的自身特点,根据农业科技人员实际成果多、论文少的普遍状况,加大了出成果、出效益在评聘高中级技术职务中的份量,注重业绩、能力、成果和贡献,不过分强调论文和著作。把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列入岗位限额和微调指标的重点倾斜范围,尽可能解决聘任与限额的矛盾。对成果和业绩特别突出的,省职改办直接下达聘任指标。省农科院的彭兴富研究成功区优22水稻新品种,使水稻平均亩产达1136.9斤,累计推广面积1200万亩,增产粮食32.78亿斤,创效益26.23亿元,是四川的水稻拳头产品。省农科院的陈有良、李品方,为扶持民族地区农业发展,长年在甘孜州石渠县进行科技扶贫,通过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在高海拔地区试种玉米成功,玉米亩产达720公斤。
在评审研究员任职资格时,彭兴富虽然没有高水平的论文、专著发表,但以他的成果作为主要依据,为他评聘了研究员职务。陈有良、李品方的成绩得到公认,两人均晋升为研究员。他们在被评为高级职称后,更加积极推广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取得了显著社会、经济效益。
四川对勇于领办乡镇企业,带领群众致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根据所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破格评定技术称号。四川龙虎门窗集团总公司经理詹庆富,创办了拥有9个企业的集团公司,研制门窗专利产品20多种,专利技术转让和联营覆盖了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的150多个厂家,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有重大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省人事厅破格晋升他为高级工程师。十年来,四川乡镇企业已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9.47万人。
四川还用职称工作扶持科技示范户、科技能手、科技大王。从1987年开始将农民技术员职称评定工作纳入职称改革范围,实行统一管理,制定了《四川省农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试行办法》,把应用农业技术和农业成果的成绩和效益作为主要依据。四川已有30多万名农民评审了农村技术员称号。
经过十年努力,高中级技术职务比例提高,仅1997年就有240名农科人员评上高级职称;农业技术队伍老龄化问题明显改善,全省高级农技人员中,45岁以下的约占30%。这几项举措充分发挥了职称的激励导向作用,加速了农业的发展,“八五”期间,四川仅种植业就育成、审定新品种101个,农业科技成果2816项,其中157项获国家和省部级成果奖。